晉德大仙─郝前人
郝前人諱上金下瀛,字上仙下洲,別號晉德,河北省棗強縣郝家莊人。十七歲時進入北京萬豊泰五金商行當學徒,三年後,由於工作積極認真,負責盡職,被公司派駐日本仙台辦事處負責營運業務。二十歲時,為了充實商業知識,在日本學習企業管理。其後一直在仙台、大阪及東京等地為公司擴展商機,因此熟日語,也種下日後來台開荒的機緣。民國二十六年(一九三七)七月七日發生盧溝橋事變,中國對日宣戰,前人因而返國。 前人回國之後,從民國二十六年至三十六年間,一直在天津意和五金商行(萬豊泰在天津之分公司)擔任總經理。因異地經商,照顧家庭不便,所以舉家遷居天津市。前人向來做事踏實熱誠,因此受到公司賞識,委以重任,商場頗負盛名。前人為人寬厚,處事謙和;富而好禮,不吝佈施。此外,又重視家庭,每日早起,灑掃庭院,整理環境,連剛入門的媳婦都自嘆不如;其事母至孝,溫順低心,體貼細微,善盡孝養之職。又因母親患有白內障,視力不好,每天都會準備一些零用金放在固定地方,讓母親可以隨時取用。其教導孩子,寬嚴並濟,因此兒輩都能知書達禮。 前人未求道之前,即篤信聖賢道。民國三十二年長子之寬與何金梅小姐結婚,即要求全家一起信奉聖賢道。有一次,一位當警察的道親帶媳婦的姊姊去求道,媳婦也跟了去,因而進入了老師的佛門,並與張前人玉台家人認識。從此認真學道,在老前人的同興壇學習,最後還擔任講師。老前人曾說:「郝先生的兒媳婦講道,能讓人感動掉淚,郝先生能發心也受其影響。」何女士知道道好,因此一直希望公公也能求道。有一段時間因前人身體違和,仙佛常借她的身體,慈悲指點。因此郝前人在前賢成全下求了道,進入道場。 民國三十六年,台灣光復第二年,老前人在報章雜誌看到台灣赤崁樓、日月潭、阿里山、台中公園等風景名勝的照片,於是在佛堂中談起台灣剛光復,尚未開道;但曾受日本人統治五十年,當地講的是日本話。前人心無二念,即發心愿:「我會講日本話,我去開荒。」老前人說:「此話當真?」「當然是真的,我說走就走。」老前人說:「好!你真的要去,我來預備人員。」於是在當年四月春天,與首批人員來台灣開荒。 民國三十七年七月初八日老前人與劉振魁、張文運、王菊亭、于峻德、李新通、韓萬年、趙志誠來台,大家一起住在台北。三十八年因台北李清賀介紹,與他回到雲林縣斗六,購買火車站前之青年照相館,成立興化佛堂。三十九年又在台北開設同德商行,由祁前人負責。而老前人與前人、張玉台、陳鴻珍等同修則在台中經營軋麵條。民國四十年,斗六道務受考,郝前人與陳大姑、張玉台等四人,被判刑監禁三個月,道務由青年照相館轉至太和旅社。民國四十一年崇修堂(原為鸞堂)改為先天佛堂,至此道務慢慢開展。前人也將道務轉至外圍之鄉下村落,市街部份則由陳大姑負責。一直到民國五十五年前人歸空為止,前後共約有十餘年時間。而當初由於局勢變遷,兩岸不通,大陸經濟來源中斷;加上幣值改革,四萬舊幣僅能換到一元新台幣,生活陷入困頓。為了謀生並兼顧道務,所以前人經常是半個月在台中軋麵條,半個月來斗六各地渡人成全人;兩邊奔波,備極辛苦。 前人為了開荒道場,兩隻腳踏過無數鄉間小路。未受考前以斗六為中心,受考之後以莿桐小庄為中心,向外推展道務。 其足跡大概如下:
民國四、五十年代,台灣鄉下生活困苦。前人處處為後學著想,本著「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」,「謀道不謀食」的情操,苦口婆心成全後學,十餘年如一日,從來沒有中斷。如此飽經風霜與魔難,終於感格上天,蒙 皇母慈憫,諸天仙佛搭幫助道,處處顯化,因此,晉德道場逐漸宏展,原胎佛子上岸者不計其數。如今,哲人雖已遠去,精神卻長在我心;但願我們都能效法前人的慈悲精神,光大慧命,代代相承,直到永遠! |
晉德道場資訊網 >